《春秋分纪》,宋代程公说所撰,是对《春秋》的详细注释与研究之作。习经的人都知,春秋是周朝历史的纪事本末,文献记载的时代风云变换、列国起落,然而真正读懂它,理解它背后的思想和历史走向,并非易事。这样的背景下,《春秋分纪》的诞生,为后世解读《春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程公说,原名程伯刚,字伯刚,号克斋,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他的家乡是丹稜(今属四川)。程公说自小便积学苦志,年仅二十五岁时便进士及第,后来成为了邛州的教授。但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乱,程公说为了避难而弃官。但即使在逃难中,他并没有停止学问的探索,与其父隐居于县西北的安固山中,研读经典。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偏爱这位学者,他在完成《春秋》诸书的著述后不久,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
《春秋分纪》也叫《春秋分记》,由程公说于南宋宁宗开禧间(1205-1206年)编撰,后由其弟在淳祐三年(1243年)刊行。全书分为九十卷,根据史记的体例,将内容分为《年表》、《世谱》、《名谱》、《书》四大部分,并包括《周天王事》、《鲁事》、《大国世本》、《次国》、《小国》以及附录等板块,力图全面解析《春秋》所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首先,书中的《年表》部分,共九卷,按照年代顺序列举了周与列国的重要事件,自周王和列国君主,至夫人和执政之卿,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各为一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编撰的过程中,程公说极力将每个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物详细记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脉络。
其次,是关于王族、公族和诸臣的《世谱》部分。这一部分共有七卷,每一个国家的王公和重要臣子都有详细的记录,对于研究各国的政治结构和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中,鲁国还特别增列了“妇人名”和“仲尼弟子”,展现了编者对于不同性别和社会身份人物的关注。
《名谱》部分则重点记录了《春秋》中的著名人物,将其分为五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身份具有很高的价值。程公说在编写时,尽力保留了原文的表述,使得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书》部分共有二十六卷,涵盖了历法、天文、五行、疆理、礼乐、征伐、职官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的所有重要领域,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尤其是其中的《疆理书》,附有地图和地理释异,为学者提供了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础。
另外,书中还包括了以《周天王事》、《鲁事》为主的多个板块,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编撰《春秋分纪》的过程中,程公说表现出了深厚的经学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他不仅借鉴了《史记》的体例,还采用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等古籍的内容,力求使得自己的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准确性,也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同时,他也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春秋》的独到理解和见解,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春秋分纪》的出版,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诚读《春秋》者之总汇”。它不仅是研究《春秋》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宋代经学研究的珍贵遗产。如今,它仍然是学者们研究《春秋》和宋代经学的重要工具,显示了其持久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