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集》是北宋时期文人韦骧所编纂的一部诗文集。韦骧,字子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于皇祐五年(1053年)成为进士,并曾任福建转运判官、主客郎中、明州知州等职。其文学成就颇为出众,尤以词赋闻名于世,被当时的文学巨擘王安石所赞赏。他的文风多安雅有法,诗歌则密咏恬吟,颇具自然之趣,可以说他的文学创作为南宋文学风格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钱塘集》最初由韦骧本人在其有生之年整理,并收入了他平生的文稿。据史书记载,原集共有二十卷,但在韦骧过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该集遭到遗失,最终只剩下十八卷。在宋孝宗乾道年间,韦骧的孙子韦能定将这十八卷的稿件刊印于临汀郡庠,使得这部作品得以流传于世。而后,陆心源所藏的宋乾道刊本又补录了遗失的十七、十八两卷,将其辑入《群书校补》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塘集》的版本逐渐变得零散和不完整。清代在修《四库全书》时,得到了明代吴宽家藏的宋版《韦骧集》,但已缺失第一、二、十七、十八卷,仅剩下十四卷。据《四库全书》记载,这十四卷中包括了古近体诗七卷,表、启、疏、奏、书等七卷。而在后来的版本中,只剩下十二卷。这种多种多样的版本变化,使得《钱塘集》的完整面貌变得难以捉摸。
韦骧的文学风格颇为独特。他的诗歌“不屑于规模唐人”,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的诗歌密咏恬吟,颇有自然之趣,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技巧,而是追求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境界。而他的杂文则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其中尤以四六表启为尤工。他的文章精丽流逸,已经开启了南宋一派的文学传统。尽管他未能与大家如欧阳修、苏轼等人齐名,但他的才华和成就同样不容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韦骧的《借箸赋》曾经受到了王安石的高度赞誉,但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钱塘集》中并未收录。这也让我们更加惋惜,这样一部赋文的丧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损失。
除此之外,这部集子还包括了一些特别的内容,例如陈师锡所撰的《墓志铭》以及韦能定在乾道四年(1168年)为《钱塘集》所撰的题识。这些附录内容不仅丰富了《钱塘集》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韦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重要材料。
总的来说,《钱塘集》是北宋文人韦骧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的重要体现。尽管经历了时间的沧桑和多次辑录,但它仍然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