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隐畸士集》是一部流传于世的宋代诗文集,由文学家赵鼎臣所撰。他的字承之,也自号苇溪翁,具体的出生与卒年不详,但据可靠的文献记载,他大约在1101年前后在世。赵鼎臣活跃在元祐、绍圣、宣和等年间,文才横溢,曾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并被召任太府卿。他不仅自己造诣深厚,在当时也与若干名流雅士如王安石、苏轼等有着深厚的交情,互相唱和,其作品也多涉及与这些文人的互动,充满了时代的鲜活气息。
在历史的长河中,《竹隐畸士集》经历了极为曲折的传播过程。该集原本庞大,据赵纲立——赵鼎臣的孙子的记载,本书原长达120卷。然而,在其孙纲立试图在复州刊印时,由于种种未明的原因,刊印工作在四十卷时就戛然而止。此后,该集在明末约佚,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清朝的四库馆臣在《永乐大典》中汲取了这部作品的精华,重新编撰为二十卷,这一版本便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竹隐畸士集》。
赵鼎臣的文学造诣极其深厚,他的诗文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充满了丰富的变化与创新。其中的诗篇既有体现个人生活感悟的,也有与当时文士的唱和之作。他的诗才华横溢,句子间自有一股清流荡漾,既有淡雅之美,也不乏锋芒之气。在《竹隐畸士集》中,无论是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还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各种体裁,赵鼎臣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显示出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精深领悟和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对待各类文体的处理上同样得心应手,应酬之文颇多,而文中又不失精炼与雅致,古雅中透出的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除了卓绝的诗歌创作,赵鼎臣的文学造诣同样深厚,他所创作的杂文中,既有咏史抒怀的表、书、记、策、议、赋等,也有各类启、疏、谕、檄等应用文书。此外,他所作的祝文、行状、墓志铭等,无不彰显其博学之才和深邃的文学修养。与他的诗歌一样,赵鼎臣的文章也洋溢着独特的个人风格,词藻华美而不失切题,气势磅礴而又富有节制,既具有传统的文人雅趣,也不乏开创性的创作实验。
关于《竹隐畸士集》的重编,有许多因缘际会和文学收藏家的努力。清代文学家栾贵明在其《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亦从《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诗二首及杂著三十三篇。这不仅丰富了《竹隐畸士集》的内容,也为后世研究赵鼎臣的生平及其文学艺术风格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竹隐畸士集》这部作品,在流传至今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持久的文学魅力和历史价值。无论是在文学形式上的多样性,还是在内容上的深刻性与内涵的丰富性,赵鼎臣都表现出了一种卓绝的文学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部作品始终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与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