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礼仪制度作为国家的核心文化元素,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其中,北宋时期的《政和五礼新仪》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其既是宋代礼仪制度的代表作,也是后世礼制研究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宋郑居中等人奉敕所撰。郑居中,字达夫,是河南开封人,历经中书舍人至翰林学士,官至太宰,并获少师的封号及燕国公的爵位。他的卒谥为文正,足以显示其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贡献。当时的宋徽宗特地为这部书写了御制序文,并在政和新元三月一日为其题写,显示出徽宗对此书的高度重视。
这部庞大的礼仪制度书籍,包含二百二十卷,涵盖了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和凶礼等各方面。而在这220卷的前24卷,则是作为礼的纲要的《序例》,可以说是整部书的核心。在编纂过程中,官员们随时斟酌提议各种科目和条文,徽宗则逐一批阅,使得此书充分反映了当时礼制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官民制度的细致描述。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因为宋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与前代存在很大的差异,官民的地位、职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和五礼新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其目的就是“正人伦,定尊卑,别贵贱”。其编纂原则是“上法先王之意,下随当今之宜”,兼具古今之长,既有历史传统的积淀,又有对当下社会实际的反应。
然而,《政和五礼新仪》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朱熹,南宋时期的儒家大师,就对其颇有微词。他批评本书“自多抵牾”,并认为“政和中编此书时多非其人,所以差误如此”。但尽管如此,到南宋时期,官方仍然以此书为准,显然,其在礼制上的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
遗憾的是,尽管《政和五礼新仪》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卷帙繁重,加上历史的变迁,特别是靖康之变后,这部书的流传变得更加困难。如今世所行的版本,主要是《四库全书》所收之本。但即使是这个版本,也有许多卷有目录却无具体内容,部分卷册也有所遗失。
然而,尽管如此,对于研究宋代礼仪制度的学者来说,《政和五礼新仪》仍然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资料。与《开宝礼》、《太常因革礼》、《礼阁新仪》等已经失传的书籍相比,《政和五礼新仪》的保存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总的来说,《政和五礼新仪》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镜子。它既显示了宋代礼制的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通过研究这部书,既可以了解宋代的礼仪制度,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