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历史沿革、体制变迁和文体特色,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元代学者祝尧的《古赋辨体》正是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在借助祝尧的研究成果,对古赋的源流与体制进行探析。
1. 《古赋辨体》简介
元代祝尧所著的《古赋辨体》,是一部总集名著,全书10卷,分为正集和外录两部分。正集包括从楚辞到唐宋的赋,总结了五种主要的赋体,分别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在每一种体制内,祝尧先后论述了此类赋体的源流与特点,然后选取了若干篇代表作,旨在通过实例进一步明晰其特征。
2. 古赋的沿革及体制
《古赋辨体》从战国时期的楚辞开始,历经两汉、三国、六朝、唐宋,总结了五种主要的赋体。
- 楚辞体:源于楚辞的赋体,主要包括屈原、宋玉和荀子的作品,特色是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 两汉体:这一时期的赋主要是司马相如和扬雄的作品,它们多以描述物象、景物为主,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哲学思考。
- 三国六朝体:此时期的赋,更注重表现诗人的个性情感,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 唐体和宋体:唐宋时期,赋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唐代,赋的创作与诗歌并驾齐驱,多种文体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
3. 赋体的源流与特点
祝尧在《古赋辨体》中明确提到,他对赋体的辨析旨在“由今之体以复古之体”。这意味着他试图通过对古赋的研究,来了解当下的文体特点。
例如,他论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指出这种问答式的文体其实起源于楚辞中的《卜居》和《渔父》。这种形式的赋,首尾都是以文章形式出现,中间则是赋文,这种结构在传世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赋,中间部分多以铺张的描述为主,专注于词句的修饰,形成了齐梁唐初的俳体赋。而文章的首尾部分,则以议论为主,更侧重于理论探讨,从而发展成为唐宋时期的文赋。
4. 后续影响
《古赋辨体》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古赋的著作,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还对后续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在论及赋的部分,几乎全都引用了《古赋辨体》的内容。
结语
古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内涵、丰富的形式和独特的韵味,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古赋辨体》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古赋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深入理解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