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集”,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早已超越了它的字面意义。这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的历史记载,一个囊括着北宋文献的珍贵宝藏。它与曾肇、这位北宋的杰出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今,当我们重新审视《曲阜集》时,不仅是在回顾曾肇的文学成就,还能借此窥探宋代的文化底蕴。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曲阜集》的作者——曾肇。生于1047年、卒于1107年的曾肇,字子开,南丰(今江西建昌县)人,与曾巩是同胞兄弟。他于1067年中进士,历经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等官职。曾肇经历了北宋的元祐党争,因此受贬,但不久后得以复原。他是一个有守信、秉持正义的官员,尽管在党争之中,常常受到压迫,但他仍旧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回到《曲阜集》,这部作品最初包含40卷,如此庞大的文献为何名为“曲阜集”呢?这与曾肇的生平有关。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他历经了十一个州的任事,其中有很多善政。但与此同时,他的生涯也充满了曲折,这或许与“曲阜”之名有某种暗合之妙。
原始的《曲阜集》包含了曾肇的许多文献,包括他的《奏议》12卷、《西掖集》12卷、《外制集》、《内制集》等。其中,《奏议》记录了宣仁皇后受册、百官上寿、救韩维等重大历史事件。这部分内容充分展现了曾肇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身影,以及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与贡献。而他的诗文则反映了他的文学修养,尽管与其兄曾巩相比稍显逊色,但仍然堪称佳作。
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伟大的文献渐渐散佚。到了明代,其裔孙曾思孔仅能辑得《奏议》的部分内容,并与其他诗文合为遗录,题为《南丰曾文昭公曲阜集》。清康熙年间,曾肇的另一位后裔曾俨,根据明代的版本,重新整理,编成新的《曲阜集》。
这一版本的《曲阜集》被列入了清代的《四库全书》。而在民国时期,胡思敬则依据明代的版本出版了《豫章丛书》版本的《曲阜集》。
从这些不同版本的《曲阜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曾肇的文献遭遇的沧桑,也能感受到后代对这部作品的珍视与尊重。无论是曾思孔、曾俨还是胡思敬,他们都为传承这部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总结,《曲阜集》不仅仅是曾肇的文献遗产,它还是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今天再次翻开这部作品,除了欣赏曾肇的文学才华,更应该去思考和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人们对文献传承的坚守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