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博而深邃的文学海洋中,宋代文学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斐然集》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胡寅撰写的诗文集,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争斗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生于1098年,卒于1156年。在建宁崇安这片山水之间,胡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春,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和文学修养。胡寅笃信程氏之学,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人。他的学识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还广及佛教、道教和历史等多个领域。这样的广博学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背景。
《斐然集》共三十卷,内容涵盖了赋、诗、表、启、奏状、札子、制诰、书、序、记、传、行状、墓志铭、祭文、题跋、策问、赞、铭、疏等多种文体。它不仅是胡寅个人文学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时期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的重要镜鉴。
该集的编撰和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据记载,宋嘉定三年(1210年),郑肇之从胡寅的侄子胡大时手中得到文稿,并请章颖为之作序,随后刊行于世。而到了端平元年(1234年),冯邦佐再次刊刻此书,并请魏了翁(《四库全书总目》中误作“楼钥”)作序。这两个版本都对《斐然集》的保存和传承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端平元年冯邦佐刻本,被认为是较为完整的版本,其卷数与《宋史》中的记载相吻合。
胡寅是一位坚定的忠臣和思想家,这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他经历了秦桧的政治迫害,力拒加入其党羽,甚至因此遭受流放,但他在《斐然集》中的诸多奏疏和制词,依然展现出他不屈的政治立场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例如,他在建炎三年(1129年)的《谏迁都上万言书》中,就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对时政的看法和忠告,这些都成为了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不仅如此,胡寅的文学价值也在《斐然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文清新脱俗、意蕴深长,尤其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壮志时,更是字字珠玑,催人奋进。此外,胡寅还是一位具有深刻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学者,虽然他曾撰写《崇正辩》力诋佛教,但在《斐然集》末尾,他应佛门长老之请,撰写了一系列的疏文,展现了他对于宗教和哲学的深刻理解及其思想的多元性。
《斐然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丰富的文学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部包含了诗歌、散文、奏议和历史记录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集,它既有对抗性的政治议论,又有深沉的哲学思考,还有绚丽的文学创作。这些使得《斐然集》成为了研究宋代历史、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启迪。
在《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斐然集》都有收录,这足以证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不仅是为了赞叹其文学艺术的成就,更是为了通过它来窥探那个动荡时代的风云人物,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斐然集》不仅仅是胡寅个人的精神产物,它是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缩影,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