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是清代一部重要的军事史书,,由清朝大学士温达等人奉敕撰写。温达,姓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曾累任至文华殿大学士,并参与编撰多部重要的政治与历史著作。该书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共四十八卷,是研究清朝前期西北边疆政治史、军事史、民族史的重要史料。
《平定朔漠方略》详细记载了康熙皇帝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整个过程。噶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封建主,他依恃其强大势力,进行了一系列扩张和侵掠行动。康熙十六年(1677年),噶尔丹奉表入贡,与喀尔喀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修好。然而,后来噶尔丹投敌叛国,引发了与清朝的长期冲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率军远征,进行了数次军事行动。这些行动涵盖了从塞北的再次征讨到最终在噶尔丹被迫仰药自杀的全过程。《平定朔漠方略》从康熙十六年六月噶尔丹奉表入贡开始,一直记述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为止,细致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动态。
书中不仅记载了战争的具体经过,还展示了康熙皇帝的军事才能和对边疆政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噶尔丹叛乱的镇压,清朝巩固了对西北边疆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与蒙古部落的关系,对清朝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平定朔漠方略》在记述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清朝对于民族政策的处理方式。书中指出,噶尔丹叛乱不仅得到蒙、汉人民的反对,就连其属下也与他离心离德。这种多民族共同反对的局面,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作为一部记事本末体的史书,《平定朔漠方略》的价值在于其详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叙述。它为研究清代前期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该书也是研究清政府与东、西蒙古及俄国关系的重要史书。
最终,《平定朔漠方略》被收录于《四库全书》中,显示了其在清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该书不仅是清代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