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塘集》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刘宰(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金坛人)的文集。刘宰,一个在绍熙元年(1190年)中进士,历任州县职务,但并不喜爱仕进,最终选择隐居长达三十年,卒后被追赠文清之謚。这位文学家的生平,充满了对知识与思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权力的淡泊。
《漫塘集》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据趙葵在嘉熙四年(1240年)所作《漫塘劉先生文集序》记载,刘宰一生著述颇丰,但大多散佚不存。在他逝世数年后,由他的儿子刘汝进、汝遇编辑整理,形成另一版本的《漫塘集》,并由王遂作序。这个版本最终未能付梓,而是进入了秘阁。
《宋史》记载了《漫塘集》和《语录》的存在,但具体卷数和内容在不同的史料中有所差异。据明代《文渊阁书目》和《内阁书目》记载,《漫塘集》有一部十二册的全本,而《澹生堂藏书目》和《脉望馆书目》则记载了十二册三十六卷的版本。由此可见,《漫塘集》的版本和卷数在历史上有着多种不同的记载和流传形式。
趙葵所序的宋刊本在清代似乎尚存,其内容丰富,包括诗、赋、楚辭、各类文学体裁。这个版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排版和版式的独特性,每页上空一格,版式特异,显示了宋代印刷术的特色。
明代对《漫塘集》的收录和编辑更加详尽。正德至嘉靖年间,王遂等人根据靳戒菴所藏的稿本进行了编辑和刻印,形成了正德本,即三十六卷的版本。该版本后来又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王塈重刊,这个版本的特点是文字校订认真,排版精美,被后世称为“萬曆本”。
至于二十二卷的活字本,由于难以得到,其与三十六卷本的关系和差异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比对。不过,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漫塘集》在明代以后的流传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漫塘集》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上,更在于它所反映的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时代特色。刘宰作为一个不乐于仕进、选择隐居的文学家,其作品自然蕴含了深邃的哲思和对人生、对世事的独到见解。他的诗歌和文章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传达了他对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