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溪集》,这部元代诗人陈镒的诗集,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的文学风貌,更展现了一位隐逸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
陈镒,字伯铢,丽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松阳教授。他后来隐居于午溪之上,筑有“绿猗堂”,并以此地命名其诗集为《午溪集》。作品最初成于至正年间初期,由曲阜进士孔旸编选,青田刘基校正,还有黄溍、张翥、孙炎等人作序。
《午溪集》共十卷,收录了陈镒的四百四十二首诗歌。这些诗篇以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陈镒的诗作多歌咏山水田园,以及赠人酬答,风格纤弱,意境不甚高远。诗中不时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避世林泉的惆怅心情。在文学风格上,陈镒显然受到晚唐诗歌的影响,其诗歌虽纤弱,但清辞丽句依旧可见。
《午溪集》在艺术水准上,虽有不足之处。集中应酬之作较多,水平较低,语意多有重复之处,在很大程序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准。刘基在书信中批评道:“今观其集,诚不无稍伤冗蔓,尚少简汰。”这表明《午溪集》在当时便有一定的争议。
然而,《午溪集》在元代文学史上仍有其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而且在表现形式上,陈镒的作品显示出一种吐言清脱的风格,这可能与其师承有关。张翥序中提到,陈镒曾学于外舅周衡,孙炎序又称其学于翥,这些都为陈镒的诗风提供了渊源解释。
《午溪集》的传播和影响也颇为有趣。该集在《四库全书》中被收录,并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清抄本等多种版本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