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存稿》是一部元末赵汸(1319—1369)所撰的诗文集,汇聚了他一生的学术与文学成就。赵汸,字子常,生于休宁(今属安徽),晚年居住于东山,故有“东山先生”之称。他的学术背景深厚,尤其精通《春秋》等古典文献,其著作涵盖了诸多领域,从诗歌到经学论著,展现了元末学者的广博学识和深邃思考。
《东山存稿》共分为七卷,附有一卷附录。其中包含诗一卷、文六卷,体现了赵汸在文学与经学上的双重造诣。据明嘉靖戊午(1558)鲍志定序载,此集初由鲍志定之父编纂,其后经过汪荫、范准等人的补缀与辑集,形成了今人所见的版本。该集记录了大量元末的时事与社会状况,特别是对元末江南社会和农民战争的记述,为研究该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赵汸的诗歌多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其中不乏对自然景物的咏叹,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文学作品虽不甚留意雕镂,但往往颇近元祐体,显示了他在文学上追求自然真切的风格。在经学方面,赵汸的著作主要聚焦于《春秋》、《周易》等经典,他对古今儒家经典的源流有着详实的阐述,展现了他深厚的经学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东山存稿》的传世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清康熙赵吉士重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其中,《四库全书》的评语对赵汸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经术出于黄泽,文律得自虞集,其学问和文学成就在元末时期独树一帜。尽管其诗词可能不被后世重视,但其议论的深刻性和文学作品的典型性,仍然显示了赵汸在元末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赵汸的晚年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时期,也是他参与社会实践的时期。至正末年,他曾与汪同起兵保卫家乡,被授予江南枢密院的重要职务。明初,他被征召出修《元史》,不幸于书成后不久去世。这段历史背景为赵汸的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感伤与深思的色彩,也使得《东山存稿》成为研究元末社会变革、文化交流以及个人命运如何在动荡时代中展开的重要文献。
总之,《东山存稿》不仅是赵汸个人学术和文学成就的集大成,也是元末文化与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赵汸的笔触,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学者如何在乱世中追求知识、表达情感,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东山存稿》的价值在于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将元末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呈现给后世,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