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维子集》是元代杨维桢(1296—1370)的诗文别集,其中包含了他一生中的精彩诗文作品。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晚年更号东维子,他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泰定四年(1327)成为进士,此后历任多地官职,最终因避兵漂泊浙西山水间,晚年定居于松江。他不仅以诗歌著称,尤其以乐府诗见长,还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贡献,构成了《东维子集》的主体。
《东维子集》共三十卷,附录一卷,是杨维桢诗文别集的最早刊本之一,据明嘉靖间刻本记录。集中文篇占主导,共收录文四百三十四篇,分布在二十八卷中,诗歌则收录在两卷中,共计五十三首,附录一卷收录了其门生等唱和之诗二十四首。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杨维桢作品的一大特色——以文为主,诗为辅。
杨维桢的文风清新流畅,追求自然,反对无病呻吟的文风。他的文章多为应学者名流之请而作,其中包含大量的记、序,展现了他的文学见解和对诗文高下的独到判断。《东维子集》中的文篇,以记录历史、评论人物、抒发志趣为主,体现了杨维桢广泛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统辨》一文,原不在集中,后由清代编入《四库全书》,反映了杨维桢对文学正统问题的思考。
在诗歌创作上,杨维桢被誉为“文妖”,其诗风奇特,好异想,被比作李贺。他的诗歌常常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东维子集》中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凝聚了杨维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审美观点,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风貌。
《东维子集》的传世版本较为复杂,包括明初刻本、明万历十七年王前刻本、清沈氏鸣野山房抄本等,这些版本的存在,使得杨维桢的文学遗产得以广泛传播和研究。特别是《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的收录,更是对杨维桢文学地位的肯定。
杨维桢的文学创作和理论,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深邃思考,也反映了元代文学的多元发展和文化特色。他强调文应自然,诗应奇特,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