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图志》是一部记录了南宋时期洞霄宫及其周边山水、古迹、人物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
洞霄图志讲的是什么
该书由南宋学者邓牧撰写,全书共六卷,五万余字,分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六门,详细记录了洞霄宫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邓牧,字牧心,号九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有着深厚学问的学者。宋亡后,他隐居于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号“三教外人”,致力于学术研究。
洞霄宫位于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天柱两山间,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邓牧在洞霄宫隐居期间,受到超然馆住持沈多福的嘱托,与本山道人孟宗宝一起搜讨旧籍,撰写了《洞霄图志》。该书于大德九年(1305年)成书,是邓牧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洞霄图志》中,宫观门详细记载了洞霄宫、九锁山门、虚皇坛、三清殿、冲天观等宫观建筑四十七处,描述了它们的位置、历史沿革等信息,为我们了解洞霄宫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山水门则记录了天目山、大涤山、天柱山、白鹿山等名山的景观,展现了洞霄宫周边的自然美景。
另外,洞府门、古迹门、人物门和碑记门分别记录了洞霄宫周边的洞府、历史古迹、历史人物和碑刻等内容,使得《洞霄图志》不仅是一部宫观志,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地方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书名为《洞霄图志》,但现存版本中并没有图,这可能是因为传写过程中的脱漏。现存的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总的来说,《洞霄图志》是一部反映南宋时期洞霄宫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宋代的道教文化、建筑艺术和地方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洞霄图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