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讨《钦定盘山志》之前,不可不提其前身——《盘山志》,由清代僧侣释智朴所撰。智朴,俗姓张,号拙庵,徐州人。自幼颖异,十五岁便出家为僧。智朴不仅深通佛法,而且精于文墨,他对盘山的独特情缘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当他初至盘山,便结庐于青沟,决定以此地为修行与研究的基地。发现盘山尚无专志记录其风貌与历史,智朴遂投入数年心力,撰写了《盘山志》十卷,后又编补遗四卷,书成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成书后的《盘山志》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文笔的质朴而广受好评。
《盘山志》不仅详细记录了盘山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地理建置、物产资源,还包含了游幸记载与诗文作品,是后世研究盘山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智朴在编撰《盘山志》时,还常与当时的名士如王士祯、朱彝尊等交流研讨,保证了作品的学术严谨性与文学价值。
盘山,位于今天津蓟州城北二十五里,因汉末田盘先生曾栖居此山而得名。其地理位置独特,南距沧海,西依太行,东望碣石,北负长城,自古以来就有“京东第一山”的美誉。然而,直至智朴之手,盘山始有专志记载其瑰丽山川与深厚文化。
进入乾隆年间,皇帝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乾隆十六年(1751年),诏命蒋溥等人再修《盘山志》,将其扩充至十六卷,并冠以“巡典天章”五卷,更加丰富了盘山的历史文化记录。《钦定盘山志》的诞生,不仅继承了智朴版本的基础,还加入了更多的研究成果与时代特色,使得盘山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展现。
《钦定盘山志》的编撰,是对智朴《盘山志》极大的肯定与延续。智朴的初始努力,为后来的志书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智朴的《盘山志》到《钦定盘山志》,盘山的山水美景、历史沿革、文化积淀被一代代地记录下来,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普通人能够从中感受到盘山那不朽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钦定盘山志》的出版,智朴的原作逐渐不为时人所重,这或许反映了历史的残酷——新的总是在取代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智朴的贡献被忘记。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铭记。智朴对于盘山的深情厚谊、他对知识的追求与贡献,都已经成为了盘山文化传承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钦定盘山志》不仅是对盘山这一地理文化宝库的再度挖掘,也是对智朴等人努力的一种延续和升华。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盘山的认识,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久远而又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