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集》是明代文学家康海的重要作品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是明代中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康海生于1475年,是明代弘治年间的才子,同时也是复古派前七子之一。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对抗当时盛行的“台阁体”和八股文,试图通过复古来恢复文学的纯粹和生命力。尽管这种盲目尊古的做法被后人所诟病,但康海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努力,仍然为后世所推崇。
《对山集》的内容涵盖了康海一生的文学创作,包括各体文八卷和各体诗二卷,共计三百篇。这些作品展示了康海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知识面,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赋予,都有精彩的表现。特别是在抒情诗方面,康海能够把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既有文学内涵又有哲理思考的作品。
《对山集》的版本历史复杂,自明代以来便有多个版本流传。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出版的。此后,包括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和玛景阿的重选本在内,经历了数次重刊和修订。《四库全书》收录的是乾隆二十六年孙景烈根据张太微本加以删并而成的十卷本,该版本因其选材严谨,对诗歌的精选尤为力求完善,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版本,尽管如此,依然难以完全展现康海创作的全貌。
康海的文学批评家有褒有贬。《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者认为康海的文胜于诗,而钱谦益则评价他的诗文“率直冗长,殊不足观”。这些评价反映了康海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对他的不同评价。
康海的一生颇为传奇。他曾因附刘瑾党而被削官为民,晚年纵情于声妓歌酒之中。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在词曲方面有着深刻的造诣,但在诗文创作上则显得不够精练。然而,正是这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