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轩诗记》是明朝晚期学者张次仲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诗学的一种深刻体现。张次仲,字元岵,号待轩,其一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及作品。
张次仲生于浙江海宁,早年有幸接受良好的文学教育,其学识渊博,尤其在经学和诗歌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明朝灭亡后,张次仲选择隐退,不问世事,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他的作品包括《周易玩辞》、《困学记》、《待轩诗记》、《待轩集》等,都体现了他深厚的学问和独到的见解。
《待轩诗记》是张次仲对古代诗歌的集中研究,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古诗文,而且还对这些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评论。书中分为多个部分,前面有总论二篇,为读者提供了对诗歌艺术的整体理解和评价的标准。随后的内容按照《诗经》的结构,将国风、雅、颂各分为一篇或几篇,具体分析各个部分的诗歌。
在《待轩诗记》中,张次仲借鉴了宋代苏辙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处理诗歌的方法和态度上,他强调以“小序”为基础,提倡既不能完全信赖传统的解读,也不能完全依赖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应通过广泛的讨论和自己的深思熟虑来达到一个较为平和、客观的解读。他的这种态度在当时是较为少见的,因为很多学者要么过于尊崇传统,要么过于倚重个人见解。
张次仲的诗学观念也体现了他的时代背景。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在思想上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张次仲通过诗歌的研究,不仅是在做文学批评,更是在通过诗歌反映和评论社会现实。他对诗歌的分析既有文学性的深入,也不乏对时事的关注和批判。
与同时代的毛奇龄《集传》和孙承泽的作品相比,张次仲的《待轩诗记》更注重在批评中保持平和,避免过于尖锐或偏颇的观点。他批评毛奇龄过于严苛的批评方式,也不赞同孙承泽的阿谀奉承,试图在批评中保持一种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