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是一部由日本学者山井鼎(又名神生,字君彝)撰写的经典文献,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此书是对《七经》和《孟子》进行考证、校勘和补遗的一项重要成果。山井鼎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而与他相关的另一位人物物观,字叔达,同样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此书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入的校勘与考证,对于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具有非凡的价值。
书的缘起与背景
根据史书记载,日本上毛(地名)地区有一处参议小篁遗址,足利氏兴时曾在此建立学校,藏有大量古书。康熙初年,山井鼎在此地获得了《七经孟子》的古本,这些书籍是唐代传至日本的古籍。此外,他还得到了宋本《五经正义》,于是便着手编撰《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山井鼎在编写过程中,详细考证了各版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了补充和校正。
内容与特点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论语》、《考经》、《孟子》八部经典文献。与传统注疏不同的是,山井鼎采用了“摘字为释”的方法,不载全文,而是先列经文,然后依次是注释、疏义以及释文。该书主要参考汲古阁本,并用宋本、古本以及明刻诸本进行校勘,按照“考异”、“补缺”、“补脱”、“谨案”、“存旧”五大类进行编排。
值得注意的是,山井鼎所谓的“宋本”在很多地方与汉、晋古籍以及《经典释文》别本、相台岳氏诸本相一致。同时,他也参考了古本以及足利本(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印行的活字版)。这些版本中的内容有不少是唐代以前的版本。
学术价值
儒家经典流传下来后,除了唐代石经、陆氏《经典释文》、贾公彦的《正义》之外,《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是最为古老的版本之一。虽然此书并不完整,但它对于校勘唐代以来经典文献传播中的错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注释、疏义以及释文的校勘极为细致,部分内容虽然无足轻重,但有些却极为精密。山井鼎和物观的工作对经籍的整理功不可没。然而,由于他们所参考的版本只限于日本所藏,因此难免有错误之处,这一点在清代学者的考证中得到了揭示。
传播与影响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得而知,但在清乾隆年间,学者阮元在视学浙江时见到了此书,并命人将其抄写、刊刻成小版,共四十卷。阮元还校正了其中的错误字,将其附于卷末。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虽然列《孟子》于七经之外而不称为“八经”,这是因为唐代时《孟子》并不列于经,此书沿袭了唐制。
结语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在儒家经典文献的校勘和整理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经典传播与校勘的窗口,更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虽然山井鼎和物观的工作有限,但他们对古籍的校勘与整理无疑是一项值得肯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