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志》是一部富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志作品,记录了山东省自古至今的方方面面,共有三个重要版本,分别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成书。这些版本不仅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还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一版《山东通志》由明代陆钺等人编修。陆钺,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并历任湖广按察佥事、山东提学副使。嘉靖十一年(1532),陆钺受山东巡抚袁宗儒之命,主持编纂《山东通志》,以《余志》为蓝本,考订谬误,搜补遗篇,并于次年三月完成修志工作。这部《山东通志》共有四十卷,分为三十六目,包括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物产、田赋、户口、封建、职官、兵防、城池、漕运、桥梁、公署、学校、科目、祠祀、陵墓、寺观、宫室、古迹、帝王、圣贤、名宦、人物、流寓、仙释、孝义、列女、艺文、遗文、灾祥和杂志等内容。该志体例完备,载述详明,平列门类,事以类聚,不务新奇,详赅有法,简细不遗,求其适用,是地方志中的佳本。
第二版《山东通志》修于清康熙年间,由赵祥星主持,李焕章、钱江等人纂修。赵祥星,号松石,汉军正白旗人;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明山东乐安人,入清后不复应举,专攻诗文,兼涉史乘,康熙十一年(1672)受命修志,并于康熙十三年(1674)定稿,十七年(1678)成书。这部《山东通志》共有六十四卷,三十七目,包括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物产、封建、户口田赋、卫所户口田赋、城池、学校、兵防、河防漕河、盐法驿传、古迹、宫室、祀祠附寺观、陵墓、公署、桥梁、职官、选举、帝王附后妃、圣贤附封典、雅乐、名宦、人物、孝义、隐逸、仙释、流寓、方伎、列女、艺文、灾祥和杂志等内容。该志在体例纲目上仿照河南、陕西通志,偶尔有所增减,但对“河防漕河”目内的建置、海运、胶莱新河等事项有详细记载,具有一定价值。
第三版《山东通志》成书于民国时期,由张曜、杨士骧修,孙葆田等人纂。张曜(1826~1891),字郎斋,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杨士骧(1844~1907),字莲府,泗州(今安徽泗县)人;孙葆田(1839~1911),字佩南,山东荣城人。该志纂修历时三十余年,自光绪十二年(1886)张曜任山东巡抚设通志局始,经历了多次中辍,至民国四年(1915)才最终成书。这部《山东通志》共有二百卷,首九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十二纲,分为列圣训典、列圣世纪、舆图、通纪、疆域志、职官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礼志、兵防志、河防志、艺文志和人物志等内容。该志修纂以长编为基础,稽之正史以溯本源,考之官书以昭法守,再参之杂史、别集及私家著述,体例完备,卷帙浩繁,是山东通志的集大成之作。
《山东通志》的编纂不仅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和治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山东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无论是明代陆钺版,清代赵祥星版,还是民国时期张曜、杨士骧版,它们都记录了不同时期山东的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展现了山东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陆钺版《山东通志》以其简细不遗、详赅有法而著称;赵祥星版《山东通志》在体例上参考了河南、陕西通志,并对“河防漕河”作了详细记载,具有独特的价值;张曜、杨士骧版《山东通志》体例完备,卷帙浩繁,是山东通志的集大成之作。这些版本的《山东通志》不仅在体例上各有特色,而且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山东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