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堂书目》,是清代著名版本学家和目录学家黄虞稷(1627—1691)所编写的一部目录学巨著。黄虞稷,字俞邰,又字楮园,生于江苏南京户部街。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更是一位精通元明史事的专家。《千顷堂书目》共三十二卷,成书于康熙前期,是一部对明代图书进行系统整理和编目的重要文献。
黄虞稷的家族背景对他的学术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黄虞稷的先世原籍泉州,其父黄居中在南京任职,官至南京国子监丞,黄居中酷爱读书,喜欢收藏书籍,并有许多著作。黄虞稷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尽管仕途屡受挫折,但黄虞稷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埋头读书,广泛涉猎经史。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黄虞稷广泛搜集各种图书,家中的藏书日益丰富。由于黄居中的影响和黄虞稷自身的努力,他家收藏的图书达到了六万余卷。在此基础上,黄虞稷编写了《千顷堂书目》。此书采用了四部分类法,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各部分类细致,便于查阅。例如,经部包括易、书、诗、三礼、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孟子、经解、四书、小学;史部包括国史、正史、通史、编年、别史、霸史、史学、史钞、地理、职官、典故、时令、食货、仪注、刑政、传记、谱系、簿录等。
《千顷堂书目》不仅仅是对明代图书的整理和编目,更是为研究明史提供了重要的直接资料。黄虞稷所录皆为明代图书,约一万二千余种,网罗极为广泛,被誉为研究明史的一把钥匙。书目中详细注明了撰者、卷数,有时还涉及成书次第和内容解说,极具学术价值。
在康熙十九年,黄虞稷因学术才华被大学士徐元文推荐入明史馆修《艺文志》。在明史馆,黄虞稷得以阅读大量政府所藏的明代书籍,从而补充他根据家藏编写的《千顷堂书目》稿。此稿后来成为《明史·艺文志》的底本,并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由此可见,黄虞稷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之大。
《千顷堂书目》成书后,一度只有钞本传世。雍正九年(1731年),杭世骏购得朱彝尊藏的康熙间旧钞本《千顷堂书目》,并加以补充,形成了道古堂增补本。其后,卢文弨又据抄本进行校补,虽然此校本已失传,但吴骞的迻录本保存了下来。吴骞在此基础上再次增补并校订,使得《千顷堂书目》更加完善。道古堂增补本和吴骞校本,均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千顷堂书目》不仅在内容上详尽丰富,在体例上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别集部分按登科顺序编排,系统清晰,便于查阅。增设词类,著录宋元曲,赋予目录学以时代气息。该书还补录了宋辽金元四代艺文,填补了《宋志》不完备及金元二志全阙的空白,开创了补史艺文志的先例。由于《千顷堂书目》著录项目详赡,文字简炼,每书都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包括姓氏爵里、科第),并考证成书先后。因此,这部书目深受大目录学家朱彝尊的称赏,朱彝尊在《经义考》和《明诗综》中多次引用其说法。
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成书后,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研究明代图书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还为后来的目录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王鸿绪根据《千顷堂书目》删改而成的《明史稿·艺文志》仅著录四千六百三十三种,而《千顷堂书目》则录有一万五千四百零八种。此外,《千顷堂书目》所收善本最多,补录了二千四百二十种宋辽金元著作,自南宋以迄元末著作灿然大备,堪称填补了三百余年艺文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