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时常能够找到那些默默无闻,但又对历史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元代僧人释念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所撰写的《佛祖历代通载》更是如此。
首先,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位神秘的僧侣——释念常。生于1282年的念常是华亭(今陕西省平凉县)人,幼年时便显现出了对佛法的浓厚兴趣。在短短的12岁时,他便怀有出家之念,14岁正式为僧,开始了他漫长的求法之旅。他广游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尤其是对禅宗有着特殊的喜好。元至大初年,念常有幸在杭州净慈寺得到法眼,从而深化了他的禅修实践。
而他的人生并不仅仅局限于修行,他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特别是在英宗至治三年,念常奉召到京城,参与了金书藏经的修订工作,展现出了他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学术造诣。而在顺宗至正元年,年逾六旬的他完成了他的毕生巨作——《佛祖历代通载》。
这本书是如何成为一部不朽的佛教史书的呢?
《佛祖历代通载》是一部精心编纂的编年体佛教史书。总计22卷或36卷不等(这点在不同的版本和文献中有所不同),从起始的七佛开始,直至元统元年。书中广泛搜集了各种佛教史事,以干支纪年,并附有帝纪年号,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佛教历史时序。
这部史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详细记录了佛教的起源、传承,还涵盖了佛教与儒家、道家的关系,以及历代皇帝、臣僚对佛教的态度和对其的支持或反对。更为珍贵的是,念常对于宋、元两代的佛教史实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述,尤其是关于禅宗的各种活动和宗派之间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佛祖历代通载》在佛教历史的记载上有着宏大的构架,但念常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叙述者。他在书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经常在史实之后加入“论”来解释和阐述,这使得这部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个深入的历史解读。
然而,没有任何书是完美的。《佛祖历代通载》在某些部分的叙述中,可能存在过于繁冗的描述,也有一些年代的史实出现了纰谬。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佛教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后世对于这部史书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四库全书总目》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它“编纂有方,叙论娴雅”,而近人陈垣则对其中的某些纰漏进行了修正。但不论如何,《佛祖历代通载》的出现,为佛教历史研究填补了很多空白,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的来说,《佛祖历代通载》不仅是念常一生的学术高峰,更是元代乃至中国佛教历史研究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巨著。念常,这位华亭出身,热爱禅宗的僧人,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佛教的历史画卷,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