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常常看到众多诗人和他们的诗集,有的被历史遗忘,有的则名垂千古。元明之交的诗人张昱便是其中的一位,其诗集《可闲老人集》为后世所传颂,有趣的是,张昱在晚年还因一个特殊的原因被称为“可闲老人”。
张昱,字光弼,原自号为一笑居士,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少时,他曾在元朝担任高官,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等职。但当元朝末年战乱连连,张昱选择了弃官,隐居于美丽的杭州西湖的寿安坊,远离尘世的纷扰,与自然为伴。尽管他曾官至司郎,但隐居后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因为贫穷无法修葺自己的草屋。幸运的是,他的人品和才华都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所以总有善良的人为他捐献一些钱财,帮助他度过难关。
张昱的诗才被公认为“出于虞集”,这意味着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古朴、清新的美感,飘逸而不失雄壮。他的《过歌风台》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中描述了对往日荣光的怀念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这首诗也给我们展现了张昱的性格特点:热爱生活、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张昱晚年的一段趣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这位曾在元朝为官的老人,于是派人将他征召到南京。当太祖亲自会见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被老人的风采所打动,慈祥地说:“可闲矣!”意思是让他退休,不必再为国家做事,可以安享晚年。这句简短的评价,成了张昱的另一个名字,从此,他被称为“可闲老人”。
这位“可闲老人”在得到太祖的恩赐后,并没有选择在京城安享天伦,而是选择回到杭州西湖,继续他的隐居生活。他在湖光山色间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直到八十三岁时,与世长辞。
张昱的诗,才气纵逸,有时似乎随性之作,但每首诗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如《五王行春图》,都展现了他的雄辩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而《天宝宫词》、《辇下曲》、《宫中词》等,则充分体现了他对古人的崇拜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
张昱虽然在世时名不显赫,但他的诗集《可闲老人集》却得到了历史的善待。元代的原稿因各种原因散佚,但在明代的正统元年(1436),杨士奇得到了这部诗集的残稿,并为其作序,后由浮梁县丞时昌刻印。这也使得后人得以窥见张昱的文学才华。
总的来说,张昱,这位“可闲老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战乱、官场、隐居等多种生活,但无论身处何地,他的心都保持着一种自由和超脱。他的诗,如同他的人生,都充满了自由和独立的气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