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片位于中华大地西北部的土地,自古以来即为多民族融汇的交汇处,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但直到清代,尽管甘肃已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却未曾有一部完整系统地记述其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通志。这一缺憾在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终被填补,那就是许容、李迪等人纂写的《甘肃通志》。
此书的诞生,与许容的身份密不可分。他,字季伟,河南虞城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进士,雍正、乾隆时期曾任甘肃巡抚。在他的主导和督导下,此书得以编纂并完成。与他携手的,还有李迪等人。关于李迪的籍贯,虽有资料显示其籍贯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编纂此书时,为主要纂写者之一。
《甘肃通志》共五十卷,涵盖了甘肃省的各个方面,从历史、地理到经济、文化,从古迹、祥异到人物、职官,无不包含其中。其中,此书分为三十六目,如图考、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关梁、祠祀、贡赋、兵防、水利、驿递、蠲恤、盐法(附铁法)、茶马、物产、风俗等等。它不仅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甘肃的历史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不少珍贵的敦煌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甘肃省在陕西分置之前,历代《陕西通志》中就已包含了大量关于甘肃的资料,故在《甘肃通志》的编纂过程中,许容和李迪主要依赖于摘录历代《陕西通志》以及甘肃境内的府、州、县旧志。这种编纂方法,虽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导致了部分内容重复和出现一些差错。例如,《甘肃通志》中的靖远县山川两次出现,但内容却有所不同。而田赋、兵防、职官、选举等目的记事也有所错乱。尽管如此,《甘肃通志》仍然被认为是甘肃省第一部完整的通志,对于研究清代初期的甘肃地方史,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在当时,《甘肃通志》还受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高度评价,尽管此书多抄旧志,但考核订正增加者约占总内容的六七成,与旧志颇有不同。这也充分证明了许容、李迪等人在编纂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卓越才华。
总之,《甘肃通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佳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甘肃的窗口,而且对于研究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地方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甘肃历史文献中的一部宝贵财富,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