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一个历史上充满波澜和跌宕的时代,不仅为中华历史留下了众多璀璨的文化遗产,而且也诞生了无数杰出的文化名人。其中,何中,字太虚,又字养正,籍贯乐安,即今属于江西抚州,便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巨星之一。尽管时代的浮沉带走了许多原著,但《知非堂稿》这一宝贵的遗产,却像一颗闪亮的明珠,跨越数百年,光芒未曾减损。
何中出生于1265年,逝世于1332年,他是江西抚州人。这位乐安(现属江西)的才子,曾在宋末举进士,是名声显赫的学者。他历任江西书院山长,身怀丰富的古学,成为了当代的佼佼者。除了《知非堂稿》,他还有《易类象》、《书传补遗》、《吴才老叶韶补遗》、《六书纲领》、《补六书故》、《通书问》、《苏邱述游录》和《搘颐录》等多部著作,但多数作品已难觅踪影,仅存《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及《知非堂稿》。他的作品涵盖了古代历史、文学、易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广泛的学识和独特的思考。
据何中自序及多个史料记载,原初的《知非堂稿》共十七卷,外附有《知非堂外稿》十六卷。但遗憾的是,这些卷宗至今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仅存的版本大多为六卷或十一卷版本。其中,六卷版本的《知非堂稿》被编入《四库全书》,成为明证。这六卷的内容,按照诗的形式和体裁划分,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及排律、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及排律及七言绝句等。与此相对照的,还有十一卷版本的《知非堂稿》存于清抄本,前六卷为诗,后五卷为文。
尽管如此,从现有的版本中,我们仍可以窥见这部作品的精髓。在六卷版本中,何中的诗歌风格,追随宋江湖派的传统,注重即景抒情,诗中多有描写风景、表达个人情感的篇章。而在五言诗中,他的才情尤为出众,句句工致,韵味悠长。但不得不提的是,尽管何中的诗歌形式琦丽,但真正能够触动读者心弦,展现深沉情感的作品相对较少,主要反映了其追求的闲适情趣。
此外,据《四库全书》记载,这部作品还被收录在其中,这进一步证明了《知非堂稿》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元代的文献、如顾嗣立的《元诗选》和王士禛的《居易录》,也都有对《知非堂稿》的记录和引用,证明了它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总的来说,何中的《知非堂稿》是一个展现元代文学风貌的窗口,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元代文学的珍贵材料,而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提醒我们,每一部古代文献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而何中,则是那个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这部珍宝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