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庵集》是由元朝文人刘敏中撰写的文学和史学作品,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历史、官职等多个方面的造诣。该作品分为20卷或25卷,版本不一,其中包括各类诗文、赋、表、书、碑铭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文学形式。
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号中庵,章丘人,曾任多个官职,包括燕南廉访副使、国子司业、翰林直学士、集贤学士等。他还曾上疏陈述十大政治问题并得到采纳,显示出他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刘敏中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庵集》,也反映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例如,在《寄西野尚书》一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多病频妨饮,孤怀漫废吟”的境况,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忧思和哲学的思考。在《题牧牛图》和《代送宋廷秀员外》等诗中,他也显示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关注。
《中庵集》不仅包括诗文,还涉及了史学、碑铭、书信等多种文学形式,显示出刘敏中广泛的学识和多元的才华。其中,诗歌部分按照古诗、律诗、绝句、诗余(词)等进行分类,展示了他在不同诗体上的造诣。更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也有着明确的史学价值。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庵集提要》中指出,这部作品可以用于纠正史传中的一些错误和偏见,显示出其具有双重价值。
刘敏中的作品风格被描述为“率平正通达,无钩章棘句之习”,这意味着他的作品没有过分追求修辞和形式,而是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这一点也得到了当代评价者韩性的肯定,他认为刘敏中的文学作品已经接近古人的水平,不仅仅在形式上,更在内容和内涵上具有一定的深度。
综合来看,《中庵集》是一部集文学、史学于一体的多元化作品,显示了刘敏中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和官场生涯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高度评价,其深刻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也使其成为研究元代文学和史学的重要资料。刘敏中以其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的人生轨迹,成为元代文人中一位令人铭记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生平无疑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最后说下刘敏中的《中庵集》在历史中的传播和保存,以及它的不同版本问题。首先,《中庵集》流传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这部大型的书目工程由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其中的文献都是从明代的《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皇帝在永乐年间下令编纂的大型百科全书,它总结了当时中国的全部书籍和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中庵集》最早的版本或许已经在明代的文献中流传。
在清代,除了《四库全书》20卷版本,还有一版是清乾隆时期翰林院所抄的版本,这本书现存于北图,即北京图书馆。而元代刻版的《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同样被珍藏在北京图书馆,总计二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