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作为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一,对后代文人学士影响深远。其中,《周礼述注》则是清代李光坡对此经典的注解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部注疏作品及其作者,以展现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福建安溪人,生于1651年,卒于1719年,是清代初年的著名儒者。他是大学士李光地之弟,两人均为当时的文坛重量级人物。不过,李光坡选择了家居不仕的生活,潜心于经学研究,其学说皆宗宋儒,特别是专攻“三礼”。除了《周礼述注》,他还有《三礼述注》、《仪礼述注》等著作。
《周礼述注》包含二十四卷,是李光坡关于“三礼”之学的其中一部。在创作此书时,他主要引用了郑玄和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他并非单纯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对其进行了删繁举要,旨在探寻训诂的源头。此外,他还参考了其他学者的说法,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使得这本书既有历史的积累,又有新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李光坡在书中对郑玄和贾公彦关于名物、度数的注解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但即便如此,他依然确保了逻辑的清晰与语言的简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光坡此书,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至如宋学之蔓衍。平心静气,务求理明而词达,于说经之家亦可谓适中之道矣。”这表明李光坡的作品在当时的学术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然而,这部作品并不是无可挑剔。李光坡对郑玄和贾公彦的部分解释进行了大量删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原有意义的丧失。此外,李光坡在书中对某些经文的解释也受到了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金瑶也有一部名为《周礼述注》的作品,但其与李光坡的版本有所不同。金瑶的版本只有六卷,并且其主要目的是对《周礼》进行修订和注释。他批判了汉儒对于《周礼》的误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了重新解释。
两者虽都名为《周礼述注》,但其研究方向、内容及深度都有所不同,分别代表了明清两代对于《周礼》的不同解读和研究。
李光坡的《周礼述注》不仅是对《周礼》的再次解读,更是清代经学研究的重要代表。其深入的研究、清晰的逻辑以及独到的见解,使其在儒家经典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学术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