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翥,字仲举,号蜕庵,其生涯跨越了元朝晚期的风云变幻。生于晋宁(今山西临汾),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县),他在战乱纷扰的年代中,以诗歌的力量,提供了对世界的独特见解,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诗集《蜕庵集》中。
《蜕庵集》是张翥诗词创作的结晶,从学李存、仇远,其诗法得自仇远,其诗格调清圆稳贴,风格高雅,清丽典雅,既有元人之继承,又有唐人之传承。他的诗中,五言与七言,古诗与近体诗,各自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在诗歌的各种形式中,他都展现了出色的才华。他的诗词作品均有名,被誉为“元末大家”,既有古体之劲,又有近体之妙,文辞精炼,藻饰华丽,典故丰富,句法工整,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和诗艳的才华。
《蜕庵集》最早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由他的好友释大杼编辑整理的。然而,这份“遗稿”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据说,最早的版本包含了张翥的诗作九百余首,但后来遗失,现在流传下来的版本中,收录的诗歌数量大约六百余首。《蜕庵集》在版本上有4卷本和5卷本两种,其中5卷本是由朱彝尊所藏释大杼手抄本,4卷本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锡山郎成抄本。
张翥的生活与他的诗歌,如同他的号“蜕庵”一样,带有一种淡泊的哲理,仿佛经历了社会的风雨,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个诗人的清雅与高洁。他的诗在元末文人中独树一帜,既有对古诗古体的深入研究,也有对新诗近体诗的精细打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心灵感悟与社会现实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张翥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元代诗词的考察,更是对元代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度解读。
从五部《蜕庵集》的内容上看,张翥的诗风质朴且飘逸,一改元代士人的浮躁之态,他用诗作寄情于山水,流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独到理解。同时,他的诗作也流露出对古诗的独特理解,他的诗在格律上严谨,用典贴切自然,寓意深远,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表现出他深厚的诗学素养。其中,诸如“半岭彩霞缠落日,一川红树照西风”、“大漠平铺沙雪去,远山直枕海云开”等诗句,更是彰显出他诗风的独特魅力,将诗人的境界和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融入到诗歌的意象中,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蜕庵集》的存世版本不一,有四卷本、五卷本等多种,且各版本的收录诗篇数量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完全反映出张翥的全部诗篇。有些诗篇因各种原因被遗失,有些诗篇则被收录在其他的诗集中。这也是我们对张翥诗篇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收集和整理他的诗篇,以期对张翥的诗学贡献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对于《蜕庵集》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张翥的词创作。他的词与他的诗同样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他在词中所展示的才情和境界,无疑也是我们研究张翥文学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张翥的诗歌和词创作,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情,他的诗歌和词,不仅是元末文化风貌的重要记录,也是我们了解元朝晚期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