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视先人们的生活、技术和思维。其中,《熬波图》便是这样一部记录了宋元时代海盐生产技术的珍贵著作,它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盐业的繁荣景象和当时盐业生产的细致步骤。
《熬波图》的创作,历经了宋、元两个朝代。它由名为“名守义,号鹤山”的作者原初绘制。但是,《熬波图》与陈椿这个名字紧密相连,这背后有着一个值得尊重的故事。当元军占领浙西时,守义不仅曾协助元军,还热心地收集、整理了当地的盐业生产技术,并命工绘制成图,取名《熬波图》。他希望这些图画和文献能够使后人了解制盐的技术和工艺。守义的这一热情与毅力,使他成为《熬波图》真正的初创者。
然而,守义逝世后,是陈椿对《熬波图》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完善和补充。陈椿曾是华亭县下砂盐场的盐司官吏,对浙西盐事有着深入了解。在守义的子嗣天禧的邀请下,他对原始的《熬波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然后刻版刊行。
守义在创作《熬波图》之前,参考了淮南人陈华的《通州煮海录》,一部载有详细的制盐技术和盐场位置的南宋早期著作。可以说,《通州煮海录》是《熬波图》的一个前身,而《熬波图》又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这部作品精细地描述了海盐的整个生产环节,通过47幅图画和相应的文字说明,为我们展示了海盐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从盐场的基本建设、引取卤源,到灶盘的煎炼和盐的撩收,每一组画面都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工序。相较于《通州煮海录》的六道工序,《熬波图》更为详尽,展示了宋代海盐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事实上,《熬波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盐技术从粗陋简略阶段,进入了一个精细和系统的新时代。它不仅为后世制盐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且为研究宋元制盐技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当前,该著作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日本学者吉日寅的《元代制盐技术资料〈熬波图〉研究》为其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注解和译解。
总而言之,《熬波图》不仅是宋元时期海盐生产技术的珍贵纪录,更是展示古代中国盐业智慧和技术精湛的生动见证。它让我们认识到,古代的工匠们在制盐技术上的探索和积累,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和启示。